距今一万到八千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河南渑池县,距今6800年到5600年仰韶文化墓葬考古挖掘中,发现了2000多座墓穴。这些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公共墓地,大多数都建在村子周围。通常情况下,男人和女人是分开埋葬的。而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是7000年到5000年前。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殡葬已经非常普遍。
从新时期时代的葬式上看,有仰身直肢一次葬,二次葬,俯身葬、屈肢葬、割体葬和瓮棺葬。
下面强叔分别介绍一下每种葬式的含义
一次葬是指死者埋入地下之后,不再经过第二次处理的墓葬。
二次葬,又称洗骨葬、拾骨葬、捡骨葬等,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
俯身葬就是死者采用扑倒的姿势加以埋葬,其中有直肢,也有屈肢。俯身葬在早期曾是凶死或低贱者,尤其是奴隶的一种葬式。
屈肢葬其特征主要是把遗体肢骨屈折,使下肢呈蜷曲形状,然后葬入墓坑。是出于某种灵魂托转的宗教信仰。认为屈肢葬的姿态像胎儿在胎胞内的样子,象征着人死后又回到他们所出生的胎胞里面去。这种葬式含有人怎样来到人世,就怎样离开人世,并有让死者尽快投胎转世的意思。
割体葬是死者的肢骨、指骨不全,其残缺部分可在随葬的陶器或填土中发现。割体葬反映了当时人的灵魂信仰,即采用各种截割尸体的方法不以完尸入葬,从而使"鬼魂"因失去载体而无法回归人世。
瓮棺葬,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一般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无论是幼儿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多则几件,少则一件,或没有随葬品。
这就是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挖掘出的彩陶盆,这么多年来在工艺美术类的教材里反复出现过,以前我也觉得它就是个盆,后来才明白它其实瓮棺的盖。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葬品的使用情况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的变迁。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可以观察到随身物品作为陪葬品的普遍性。同时,也存在特定组合的随葬品,包括一整套的生活用具。特别是在山东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陶器随葬品数量超过一千件,其中一墓穴内甚至出现了14个猪头作为随葬品。这一现象表明,私有制的萌芽已经开始显现。此外,这些考古资料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进程。
想了解更多关于永乐青山墓园信息,请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24-66687779、66688236。